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外科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1.
正枕骨、寰椎和枢椎共同构成了枕颈部活动的结构功能单位,即枕颈交界区~([1-2])。炎症、创伤、肿瘤及畸形等因素会导致枕颈交界区失稳,从而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麻痹及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危及生命~([3-4])。后路内固定融合技术是治疗枕颈部失稳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术式为枕骨螺钉技术,该技术较钢丝固定技术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MNSF)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高空坠落、交通事故及重物砸击等暴力因素造成[1]。暴力直接造成的第一处骨折为原发伤,此处骨折往往严重,力继续向上下传导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留在另一椎体,造成相邻或间隔的继发脊柱骨折;原发损伤多为爆裂骨折并常伴有脱位,继发损伤部位常无神经损伤或损伤症状被原发损伤造成的神经  相似文献   
3.
上颈椎由枕骨髁(C0)、寰椎(C1)、枢椎(C2)及其相互连接的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结构组成.该部位解剖结构重要且复杂,若发生畸形、肿瘤、外伤、结核或风湿等病变,会导致上颈椎失稳,压迫脊髓、椎动脉和神经.上颈椎疾病通常症状较重且致残、致死率较高,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C0~2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和置钉都较为困难,所以熟练掌握其解剖结构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上颈椎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的选择在国内外尚未达成一致,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采用何种内固定方式,是否需要前后路联合治疗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上颈椎前侧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作如下综述,旨在为临床对上颈椎疾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2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置入物后移将患者分为后移组(22例)和非后移组(606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发生置入物后移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置入物类型、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刮除、置入是否充分等,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置入物后移的相关性。结果 628例患者中22例发生置入物后移,其中轻度后移12例、重度后移10例,后移发生率为3.5%。组间比较显示,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完全刮除、置入是否充分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与术后置入物后移具有相关性。结论万向螺钉的应用、术中未加压、终板完全刮除及置入不充分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术中融合器的放置应尽量靠近椎体中央,对置入物后移合并神经功能受损者应尽早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固定在15°的情况下,比较不同内倾角度置钉相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进钉深度,以确定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在横断面上的最佳内倾角度。方法:募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国人64名,男32名,女32名;年龄32.7±7.8岁(18~60岁),进行颈椎CT平扫,通过Mimics软件对志愿者的颈椎CT数据进行测量,在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为15°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理想内倾角(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进钉深度;测量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与进钉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β角男性为20.01°±2.97°,女性为21.89°±3.14°。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男性分别为8.95±1.18、9.51±1.14、10.00±1.17、10.42±1.20、10.39±1.29、9.41±1.25、8.04±1.21、11.02±0.96mm,女性分别为7.64±1.01、8.31±1.11、8.88±1.10、9.32±1.11、9.51±1.09、8.90±1.02、7.62±1.07、9.97±0.98mm;进钉深度男性分别为19.03±1.34、19.60±1.39、20.28±1.47、21.20±1.48、22.11±1.54、23.06±1.63、24.19±1.97、22.37±1.52mm,女性分别为17.47±1.68、17.90±1.64、18.50±1.79、19.31±1.93、20.47±2.03、21.67±2.18、22.89±2.38、21.26±1.99mm。相较于其他内倾角,β角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为β时,寰椎后路侧块螺钉进钉点距离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距离男性为28.35±1.75mm,女性为26.70±1.60mm;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男性为4.38±0.85mm,女性为4.13±0.80mm。结论: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15°时,以所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的内倾角β角进钉,理论上损伤椎动脉、脊髓等结构的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正>基于枢椎在脊柱中特殊的解剖结构,其在创伤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骨折类型[1],从单一解剖部位骨折(齿状突骨折占颈椎骨折的9%~18%[2~4]、Hangman骨折占颈椎骨折的4%~7%[5]、枢椎椎体骨折占颈椎骨折的0.3%[6])到联合多个解剖部位的复合型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1%~3.4%[7、8])。目前临床上对单一解剖部位骨折的治疗意见基本一致,而对于复合型骨折的处理目前仍无一致的意见[7、9、10]。以往对  相似文献   
7.
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由Stoll等[1]在Graf韧带系统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LDD主要包括腰椎椎间盘突出、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退行性椎体滑脱及退行性脊柱侧凸等,当引发严重腰腿部疼痛、神经根压迫等临床症状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及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相比,Dynesys通过椎弓根螺钉连接产生的动态推拉关系在固定节段对抗异常折弯力和剪切力、改善固定节段应力传导的同时保留固定节段活动度(ROM),进而减少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发生[2]。然而,目前关于Dynesys的临床疗效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Dynesys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从生物力学、临床应用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比较传统置钉技术与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置钉技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症患者56例(男33例,女23例),男性年龄56.8±8.9岁(36~71岁),女性年龄54.5±10.8岁(33~72岁),其中30例行传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照组),26例行个性化定点-定向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寰椎和枢椎定点导板均有长条状扶手设计。术后3d复查CT评估寰椎和枢椎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并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位于骨性钉道内;1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2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3级,螺钉直径完全穿破骨皮质。比较两组螺钉安全率(0级设为安全,1~3级设为存在风险)、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48枚、1级7枚、2级2枚、3级1枚,观察组0级49枚、1级2枚、2级1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枢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53枚、1级6枚、2级1枚、3级0枚,观察组0级48枚、1级2枚、2级0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螺钉安全率对照组及观察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9);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109.2±17.1min,观察组115.2±16.6min,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9);平均透视次数对照组12.50±1.95次,观察组6.85±2.44次,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01);平均术中出血对照组198.1±108.3ml,双导板组160.3±135.4ml,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216)。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26个月(19.4±4.1个月),所有病例行寰枢椎后路术后均获得融合。结论:改良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比传统置钉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并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形式固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颈椎经颈后正中入路采用经关节螺钉钉棒形式固定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在11例下颈椎创伤性骨折脱位,9例颈椎管狭窄的后路固定中应用经关节螺钉以Vertex钉棒系统形式固定。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9~76岁,平均51岁,均行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减压(其中3例结合前路手术)。经关节螺钉置钉方法: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35°~40°,在冠状面上外倾15°~20°。术后摄颈椎X线片,评价螺钉位置和颈椎的序列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共置入经关节螺钉88枚,其中10枚于C3,4,20枚于C4,5,32枚于C5,6,26枚于C6,7。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且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失败。JOA评分:术后1周平均改善率55.8%,其中优5例,良7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60%;术后3个月平均改善率为74.5%,其中优6例,良8例,可6例,优良率75%。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路经关节螺钉钉棒形式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下颈椎固定形式,经过初步临床应用发现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等优点。但这一新的固定形式,尚需长期的临床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青年颈椎病手术患者的人群特点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CDD)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9月~2020年9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因颈椎病行手术治疗且年龄为18~40周岁的患者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吸烟、饮酒不良嗜好、是否从事长期低头职业、术前VAS评分、手术节段、不同年份全院颈椎手术量等资料。根据术前颈椎X线片中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方骨赘、是否存在终板硬化三个指标对CDD严重程度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患者CDD及三个评分指标与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不良嗜好、长期低头职业、术前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33.9±4.2岁,BMI为25.02±2.40kg/m2。吸烟患者28例,饮酒患者39例,从事长期低头职业的患者为68例。青年颈椎病手术量占当年我院颈椎手术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5.6%上升至2020年的8.5%。青年手术人群中CDD总分为2.73±1.20分,以轻度退变居多。93.5%的患者存在椎体间隙高度丢失,62.9%的患者椎体前方有骨赘形成,有终板硬化的患者占50.9%。患者CDD总分与年龄和吸烟两个因素呈中度相关(rs分别为0.41和0.69,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评分与年龄和从事长期低头职业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s分别为0.53和0.41;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椎体前方骨赘形成评分与年龄和吸烟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s分别为0.51和0.58;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终板硬化评分与年龄和吸烟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s分别为0.31和0.54;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青年颈椎病手术患者中CDD退变程度相对较轻,影像表现依次以椎间隙高度丢失、骨赘形成及终板硬化多见,其中椎间隙高度丢失、骨赘形成分别与长期低头职业、吸烟呈现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